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週刊(The Economist)在2014/2/22的報導, 嬰兒腦部發育快慢取決於父母多常對他們說話喔!
父母越常對他們的孩子說話,孩子們的詞彙量增長的越快,智力發育得越好。這個事實明顯到經常讓人視若無睹,而直到1995年科學界才能展示這類差異在生命中開始產生作用的時間有多麼的早。在那一年,堪薩斯大學的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陶德‧雷斯理(Todd Risley)發表了一項進行長達十年研究的成果,在此研究中,他們觀察了42個在堪薩斯市的家庭如何以及多常交談。哈特博士和雷斯理博士發現了父母在孩子三歲時對他說話的字彙量和他九歲時的學業表現之間有密切相關。在三歲時,出生在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已經比出生於較差環境的孩子多聽到三千萬個字彙。
這項發現對幼兒與其父母的相關政策問題具有深刻意義。研究結果認為,在孩子四歲時送他們去「學前班(托兒所或幼稚園)」以彌補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來說(這是決策者偏好的舉措)還是太晚了。令人高興的是,對孩童字彙量如何發展的意識正在升高,如同幾篇在今年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議上發表的幾篇報告所傳達的。
其中一項最引人注目的報告出自於史丹福大學的安妮‧法諾德(Anne Fernald),她發現早在孩童三歲以前,差異就顯示出了。即使在18個月大的嬰兒期中,當大部分的嬰兒僅會說十幾個詞時,與家庭條件較好的幼童相比,家庭環境較差的幼童已經落後了好幾個月了。事實上,法諾德博士認為這種差異在孩童出生時就開始了。
她讓嬰兒坐在他們母親的腿上,給他們看兩幅圖——例如說一隻狗和一顆球,藉此來測量孩童們反應語言的速度。由一段錄製的聲音告訴嬰兒去看球,並同時用錄影機錄下他的反應。這讓法諾德博士得以記錄下幼童的目光開始轉向正確圖片的時刻。在18個月大的時候,來自較好家庭環境的嬰兒能夠在750毫秒內辨認出正確物體—比家庭環境較差的嬰兒快了200毫秒。法諾德博士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差異。
原文:http://www.economist.com/news/science-and-technology/21596923-how-babbling-babies-can-boost-their-brains-beginning-was-word
小心鴻溝
這個問題似乎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嚴重。當孩童們兩歲時,兩組小孩在語言反應能力和詞彙量之間的差距會擴大到六個月。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嬰兒都是從他們的周圍環境中學習新的字彙,所以一個孩童越快掌握他已經認識的字彙,他就越容易致力於學習他還不理解的字彙。
從法諾德博士的研究中也可以很清楚地發現,直接對孩童說話才能讓他們建立字彙詞庫並掌握語言,而非僅讓他在家裡旁聽大人談話就可以做到。把孩子們放在電視機前並不會有同樣的效果,讓他們在正在討論柏拉圖的博學父母腳邊坐著,也不會有用。
這種情況產生的效果能直接在大腦的變化中觀察到。哥倫比亞大學的金柏莉諾貝爾(Kimberly Noble)在會議上說明了在大腦結構中的語言處理區域如何反應語言的差異。雖然她還不能證明聽別人講話能導致大腦發育,但她的論點和現有的「經驗塑造大腦」理論相當一致。嬰兒出生時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在出生後的頭幾年,這些神經元彼此間的連結是以幾何形速度在增長。這些神經細胞連結的形式決定了大腦的工作效率以及學習的東西。當孩童三歲時,他的大腦裡會有一千兆個連結,而那個孩童的經驗會持續決定哪些要加強,哪些要刪除。這個漸進式、幾乎是不可逆轉的過程,決定了這個孩子日後的人生軌跡。
幸運的是,沉默寡言是容易矯正的。第一步是告訴父母這一點:很多自願帶著他們孩子來參加這項研究的父母都不知道,只要他們對孩子說話,就可以幫助他們的寶貝們改掉這個習慣。
也有些工具可以協助改善,其中一種就是語言環境分析設備(Language Environment Analysis, LENA)。它像是一台計步器,只是記錄的字彙而不是步數,分析的是孩童們所聽到的話語。開發這個設備的原始目的是為了研究用途,但是父母們不斷地索取它所記錄的資料,研究者們因此意識到這個裝置也可以用在激勵上。父母們用它來監控並改善他們的說話方式,就像一個帶著計步器的阿宅要試著在一天裡走完一萬步一樣。
最近,丹娜‧徐四金(Dana Suskind)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作法的前途一片光明。徐四金醫生是一位芝加哥的兒童外科醫生。她在監控由她安裝人工耳蝸來治療失聰的小孩時,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
她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結合一次性的家庭拜訪給予父母建議及LENA設備的使用,在六周後,孩童每小時聽到的字彙數量增加了32%。徐四金醫生的「三千萬字彙倡議」(Thirty Million Words Initiative, 以哈特博士和雷斯理博士最初的研究命名)現在正在使用LENA裝置和每週一次的家訪來改善芝加哥孩子們的語言攝取環境。他們教父母們在表達時使用更豐富的字彙。比如,與其告訴孩子「穿上你的鞋子」,不如說:「出門的時間到了,我們該做些什麼呢?」
其他團體也在嘗試類似的方法。在羅德島州的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市長安琪兒‧特維拉斯(Angel Taveras)已經啟動了一個項目,採用LENA裝置來提高學齡前兒童的詞彙量。同時,在芝加哥和幾個其他地方,護士們在對母親們家訪以給予健康和營養方面的建議時,也鼓勵她們對她們的孩子們說話,並大聲為他們朗讀。此類的舉措成效良好,且不會特別昂貴。
今年一月份,巴拉克‧奧巴馬敦促國會和各個州政府讓每個四歲孩童都能享受到高品質的學前教育。這其實是多此一舉。在這個財政年度裡,3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都已經增加了對學前教育的支出。舉國而言,此項開支將增加6.9%。
這是好現象。學前教育計畫是用來提高孩童們的計算能力、社交能力和(正如「學前」一詞之含意)為正式就學做準備。但是這些計畫並沒有處理由法諾德博士、諾貝爾博士、徐四金醫生和其他人所指出的孩童更早期階段發展的差距。而看起來正是這個時期的差距,而不只是在四歲時接受了一年的學前教育,決定了孩子們一生的發展機遇。
圖片節錄自經濟學人影片,從此表可看到出生在不同類別家庭的嬰兒從10月大到36個月大所吸收的字詞量差異,出生於專業人士家庭的嬰兒在3歲時已經學會近1,200個字彙,出生於勞動家庭的嬰兒則學會近800個字(前者2/3),而出生在領取社會補助家庭的嬰兒只學得近600字,是專業人士家庭嬰兒的一半而已.....差距真是不謂不大啊!
古人說三歲看到老,真是沒錯呢!父母多對嬰兒說話,就能刺激寶寶腦部發展,爸爸媽媽可別以為0~3歲的孩子聽不懂就不對他們說話喔,要常跟他們說話,念故事給他們聽,這樣寶寶除了能在父母的聲音溫度與能量的陪伴下、被父母的愛包圍中成長以外,更能幫助他們開發潛能,也不會還沒上幼稚園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