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轉載自http://www.e-swastya.com/2010/09/10-healthy-eating-habits.html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如此的無助又脆弱,也因此許多父母會幫孩子完成很多事情,漸漸地,孩子即失去珍貴的學習機會。
往往同齡孩童有不同成熟度的表現,有一部分的靈巧是先天的,但大多數是靠後天訓練而來的。而這樣的表現差異,全仰賴父母是否用對方法,是否肯放開「愛」的手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舉凡生活中囊括的大小事件,父母不要懷有「算了,讓他自己做還不如我幫他比較快」的想法,我們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生活訓練才有這樣的成果,孩子試都沒試就把他學習的機會給剝奪,這樣並不是幫他,就算父母堅認這是幫他好了,難道父母您真的肯定能一輩子守護著孩子,幫他打理好所有事嗎?「有能幹的父母,就有愚笨的小孩」,父母有天會老,放手才是尊重他們對未來選擇的機會。不要因為一時的方便讓孩子錯失成長的精華期!
但孩子究竟要從何入手訓練呢?其實吃飯是孩子學習自主的開始,民以食為天,學會把自己餵飽了,當您不在他身邊時,他至少可以維持生命基本之必須。且吃飯是有關手腦協調,訓練過程中,不要一昧否定、糾正孩子,要多激發孩子的思考與認識,讓孩子去熟悉自己的身體,去感知自己的行動,從中產生自主意識進而積極學習,逐漸達到合宜的生活規範。
孩子在一歲的時候,肢體會逐漸發展,對環境的掌控也漸入佳境,所以這是父母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的黃金階段。其實孩子若從一歲才開始訓練自己吃飯,要到3-4歲時才能達到父母的正常期望值,過程中常是一片混亂,好不驚險。但孩子是會模仿父母行為的,在這艱辛學習的過程中,父母的鼓勵對孩子是很大的前進力量,父母應在衡量孩子能力後,慢慢放手讓他獨力完成生活中的大小事,如:自己吃飯、穿鞋、梳洗、如廁等。若孩子能漸漸上手這些簡單的自理工作,即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父母再適時給予鼓勵,就是孩子學習自我肯定的最佳時機。
以吃飯為例,若孩子想自己嘗試吃飯,就由著他去,畢竟這是生活技能的一部分,過程中可能會大撒飯粒、餐盤四飛,但父母們千萬要此刻hold住想爆發的情緒。可以在吃完飯後和孩子一同來收拾殘局,讓他知道不好好吃飯,飯後就要花更多時間收拾之前未做到盡善盡美的事,從中使孩子習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然,孩子有狀況,父母即得有對策,讓我們一同來聽聽聰明媽咪于美人是怎麼對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出的各類「茶包」(trouble)見招拆招吧!